全国站北京站

摒弃“就业GDP思维”,理性看待“慢就业”文化现象

编辑:csm351
2022-04-12来源:中国文化报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近年来引起人们热议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竞争加剧。与毕业生人数创新高伴生的另一个词,无疑是就业难。但随之产生的却还有一种较为奇特的矛盾现象,“95后”“00后”毕业生中有不少人在毕业时并不急于进入“职业社会”,而是选择考研、考证、游学、创业考察,或是原地观望、思考人生、体验生活,“慢就业”一词也由此诞生。
  “慢就业”指的是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选择就业,也不选择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时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等,不立即投身于工作的现象。按动机来划分,“慢就业”可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类型,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就业心理和价值观,也反映出高校毕业生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从近几年智联招聘的调查统计来看,无论是在2017年至2019年经济形势整体向好的毕业季,还是在2020年至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毕业季,“慢就业”现象都一直存在,且比例持续攀升,已然成为了就业工作的新常态之一。笔者对所在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在毕业后立即就业的学生不足50%,选择创业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不足1%。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慢就业”不仅反映出当前阶段社会发展的特征,也展现出就业对高校毕业生个人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社会上对“慢就业”文化现象也有多样化解读,有人称这种现象是对“啃老族”的美化,是规避问题、麻痹大众的浪漫造词,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也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思考人生,应该温和对待,为传统的“毕业即就业”观念松绑。在笔者看来,“慢就业”文化现象的产生既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相关,又与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阶段、家庭环境和个人就业观等密切相关。只有从理性层面入手,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慢就业”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在真正反映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解决消极“慢就业”问题提供有效依据,并为高校毕业生选择积极“慢就业”提供系统指导,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理论为我们理性解读大学生的“慢就业”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积极的“慢就业”还是消极的“慢就业”,无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更高质量就业的美好期待。所以,可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家庭环境、大学生个人就业价值观等层面探究“慢就业”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从上述方面做出理性解读,为更好地解决“慢就业”中出现的就业难问题提供参考。
  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外部诱因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发展已步入了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关注人才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再加上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环境内就业岗位总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性变革,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受限于师资力量、资金技术和教学场域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无法紧跟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高校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部分行业人才数量短缺而部分行业人才又过剩。在我国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为严峻的社会环境,选择“慢就业”既表现出其观望心态,又展现出其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的矛盾心理。此外,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存在着不合理的“学历高消费”和“名校情结”,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就业状况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持续存在。综上,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校毕业大学生较易选择“慢就业”。
  家庭环境的新变化: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促成因素
  至2021年,我国已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胜利,在社会整体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我国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家庭物质条件不断变好,再加上当前高校毕业生多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基本在家庭的保护下成长起来,其无需承担家庭生活的压力,也更多地接受家长的多方支撑,所以其在毕业后不急于就业,家庭环境的新变化成为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促成因素。一方面,不存在物质生活压力的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有了更从容的选择。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环境已发生了新变化,绝对贫困问题已基本消除,家庭普遍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物质保障,大学生基本不存在个人生活经济压力,基于此,其在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便更倾向于选择“慢就业”,在家庭保护下从容择业。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小娇生惯养,在上学期间又受到学校和教师的保护,且家庭、校园环境都相对安全稳定,与急剧变化的社会就业形势存在较大反差,大学生在就业时则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习惯于家庭、校园生活环境的大学生也尚未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再加上部分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父母,在毕业后要求父母帮忙寻找工作,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慢就业”现象。
  个人思想的新观念: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养成了个性化学习习惯和独特的学习特征,再加上个人心态的千差万别,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也有了更多选择,而大学生自我认同缺失、职业发展规划不足及个人心态等,便成为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内部因素。第一,受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经过4年期的学习生活尚未形成明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导致其出现消极“慢就业”。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随大流、大众化心态,再加上其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无法在4年大学学习期间明确自身兴趣,也无法发现自身的就业优势,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实现成功,进而成为“慢就业”群体中的一员。第二,大学生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足也是导致其选择“慢就业”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社会实际的途径不断增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长期积累中当代大学生便形成了更多样的职业规划,且更多地从自身主体角度考虑就业环境,将个人兴趣、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全部纳入就业考量标准,此类理性认知更多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而在此类就业观影响下,大学生在就业时,就有了更多的考量,其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也更加慎重,大学生在毕业后择业期的时间也相应延长,这也使得大学生成为“慢就业”人群。
  迈步新征程,我们需要客观、理性地剖析“慢就业”文化现象产生的根源,要在理性视角下认识和把握好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我们既要摒弃“就业GDP思维”,给高校“松绑”,给积极“慢就业”的大学生更多成长、发展空间;也要看到消极“慢就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让“慢就业”最终演变为“不就业”;我们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着力内涵发展;我们要因时而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升学生的生涯建构力和生涯适应力,让学生理性选择职业,勇敢面对挑战,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